(45)而对可否适用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事由,有的法院持否定态度,认为案涉仲裁解决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仅涉及社会个体之间的局部利益,不构成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
(30)虽然法官考评制度具有为公众提供法官信息、配合法官选任制度的功能,但是最为核心的功能是为法官自我改进提供反馈信息,以确定法官未来的改进方向从而实现自我提升。(16)参见张建:《调解考核制度的设计与功能悖论》,载李瑜青主编:《法律社会学评论》(第一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146页。
而若扩大搜索的范围,则不难从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以至蔡邕《述行赋》这条线路上,找到其孕育出生的胎记。笔者以为,统观荀子对秦政的评析总结,这里的狭阸是指政府限制平民用贫求富的方式,农民没有什么选择余地。⑩参见艾佳慧:《中国法院绩效考评制度研究——同构性和双轨制的逻辑及其问题》,《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第79-80页。(26)参见高志刚:《实践合理性视域下司法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第111页。同时,其亦有助于提升年度考核的准确度,为法官审判业绩档案的建立提供信息支撑。
正如同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是随着人的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展开的,唐代诗人对于文学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跟着创作实践的需要而有所变化。(47)参见夏南:《美国犹他州司法绩效评估制度》,《人民法院报》2013年5月10日,第8版。而八二宪法更加重视历史中国的文明意涵,将当下中国的历史逻辑拉长为更加久远的五千年文明,这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论述相契合。
且《民族区域自治法》自2001年修订至今已有20年,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新型民族交往格局逐步形成,《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民族区域自治法》还没有引入2018年《宪法》修改时加入的中华民族提法等等。现行宪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指向民族团结的资源,且不限于直接包含民族民族团结词语的条款:一方面,宪法序言引入文明维度、革命范式、社会主义视角,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政治逻辑,确立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正当性。②关于政法法学的研究范式,可参见邵六益:《政法传统研究:理论、方法与论题》,东方出版社,2022年版。[33]就像乔晓阳先生在解读《宪法》第31条的特别行政区条款时所指出的那样,《宪法》第31条是在《宪法》第30条关于我国的各级行政区域的设置后,因此特别行政区本身也属于央地关系中一种特殊的地方,从而也再一次体现了我国的单一制国家制度。
[10](P.431)在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实践中,只有实现了多民族的国家认同塑造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宪法确认。民族团结的历史论述提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的深厚基石,提供了支撑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依据,同时为民族团结提供了不可辩驳的宪法资源。
《宪法》第52条进一步将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七五宪法第24条规定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④笔者曾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公私两重形象切入,讨论共和国之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人阶级的生成问题,参见邵六益:《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政治塑造(1949-1956)》,《开放时代》2020年第5期。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恰恰是因为有中国各族人民的参与。
当然,尽管2018年修宪纳入了中华民族的新提法,但是在具体条款中并未有太多修改,如针对民族地方出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方性立法与实践问题,《宪法》第4条第4款等还未作修订。中国各族人民在人民战争中凝聚为紧密的共同体,并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新中国,各族人民进而成为国家的主人。[15](P.181-186)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民族作为自治单位——民族人口不是自治区设立的唯一标准,而是以民族区域为自治单位,这既符合中国汉族人口基数大、不同民族混居的历史久远之现实,也有助于避免民族隔离或纠纷,实现共同发展。八二宪法第4条第2款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关规定改变为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邵六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法理论、宪法学。就新中国的宪制而言,人民共和包含着阶级和民族的共和:一方面是四个阶级在协商基础上的共和,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共和。
这集中体现在序言第二段至第五段的规范中,这是序言为民族团结所提供的政治论述,也对回应当前民族理论中的一些争议性问题有所助益。学术界对这十一个条款已有很多研究,本文不作赘述。
也是今天实现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宪法》序言第一段诉诸历史,为中国的存在奠定了无可辩驳的时间厚度,并明确了中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宪法》前两条的国体条款与政体条款都没有明确提及民族问题,说明民族问题并不是国家建构的基石性问题——阶级才是社会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框架,这也恢复到马克思主义对国家与法律的理解进路之中,宪法第4条对民族问题的规定从属于前两条关于中国人民的阶级分析框架。拥有多民族的现代国家需要建立在各民族团结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构成了我国宪法的政治基础。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就会发现,宪法中的民族团结条款不仅仅指狭义的直接包含中华民族民族团结语词的条款。[19]宪法序言以其宏大、深刻的法律修辞,在构建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现行宪法的序言是法律实现政治共同体构造的典范性文本。
这些都要求重视从社会主义的视角去回应民族事务中的新问题,从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的角度维系各民族的团结。[23] 现行八二宪法序言第一段的规定,与《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的序言第一段都不同。
也有学者对我国历次宪法文本中的民族团结词语进行了分析,并对现行《宪法》中出现三次的民族团结的不同意义进行了分析[7]。学界过去曾对宪法序言的效力问题有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宪法序言的表述不具备法律规则的规范结构而不具有足够的法律效力,这一倾向已经得以改观。
[24]在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中,逐渐塑造了各族人民统一身份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选举法》第16条、第17条对人大代表选举中的民族构成又作出专门的规定,核心都是希望借助人大的整合机制,将民族、性别区分整合进人民的概念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各民族团结就是共和国的政治基础和宪制基础。是否要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精神与相关规定,制定一部全国层面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这或许是未来重要的研究命题。本文仅举两例:第一,宪法正文前三条的国体条款、政体条款、民主集中制条款,为民族团结确定了基本框架。而且,如果仅仅从1840年论述开始,那么中华民族历史开端的描述就无法真实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也就无法容纳复兴话语。
[16](P.28)各民族的团结显然构成了政治共同体的重要基石,也是制定宪法的前提性问题。[15](P.189-190)政治实践决定了宪法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N].人民日报,2019-09-28. [3]周平.中华民族:一体化还是多元化?[J].政治学研究,2016(6).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 [5]丁轶.国家认同的宪法构建:实现机制与实施路径[J].交大法学,2020(3). [6]熊文钊,王楚克.中华民族入宪:概念由来、规范释义与重大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7]胡弘弘,阿力木·沙塔尔.宪法文本中民族团结含义及其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8]阿力木·沙塔尔.维护民族团结刑法保障之宪法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 [9]常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地方立法实践[N].中国民族报,2021-02-23(6). [10]李猛.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世界的形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1]关凯.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问题[J].文化纵横,2013(3). [12]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政治构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3][德]鲁道夫·斯门德.宪法与实在宪法[M].曾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4][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修订译本)[M].刘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5]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6]强世功.党章与宪法: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J].文化纵横,2015(4). [17]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J].开放时代,2009(12). [18]陈端洪.制宪权与根本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19]陈玉山.中国宪法序言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0]李晟.作为社会共同体建构技术的法律修辞[J].法学家,2020(3). [21]杨圣敏.对如何处理好当前民族关系问题的一点看法——多年实地调查后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7). [22]焦开山,包智明.新时代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民族研究,2019(4). [23][美]理查德·波斯纳.并非自杀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M].苏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姚中秋.从革命到文明:八二宪法序言第一段大义疏解[J].法学评论,2015(2). [2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26]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7]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28]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9]殷之光.政治实践中的中华民族观念——从立宪到革命中国的三种自治[J].开放时代,2016(2). [30]汪晖.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31]常安.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J].学术月刊,2019(9). [32]胡赣栋.民族与阶级: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策略[J].开放时代,2014(4). [33]郑毅.论作为半部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兼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制建构[J].政治与法律,2018(3). [34]乔晓阳.论宪法与基本法的关系[J].中外法学,2020(1). [35]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6]常安.社会主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1947-1965)[J].开放时代,2020(1). 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法治保障研究(ZK202102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部委基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2020GXMGY0105)阶段性成果。《宪法》序言第六段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真正消灭了剥削制度,巩固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正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才确定了各少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宪法》第3条的规定也为后面的民族条款确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
宪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宪法》第3章第6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第112-122条,这十一个条款共同打造了民族团结的制度基础。从法律修辞学的角度来说,序言第一段中的历史文化革命三个关键词含义丰富,对共同体构建发挥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七五宪法序言第一句话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人民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的历史阶段。[26](P.122-133)文化化反对将民族作为国家建构的基本单位,提倡一种基于公民逻辑的政治理论,与法学界所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异曲同工——试图建立公民与国家间直接的政治联系,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宪法认同的转变。
同时,如果中国宪法叙事仅仅从1840年开始,那么很多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以及这些贡献对现代中国的塑造,就难以被体现出来。在现行《宪法》中,正文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及其职权的存在有其前提,那就是首先要有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存在。
对宪法正文中相关条款的解释,应该从宪法整个体系和框架的角度予以解释,民族团结是现行宪法的重要基础,但民族问题只是宪法合众为一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内置于更大的国家整合的议题之中。本文认为,对宪法中民族团结条款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教义学的视角,而要从政治宪法法学的进路去发现相关条款的丰富含义,以整体性视角和体系性解释的角度去挖掘现行《宪法》所蕴含的丰富法律资源。
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和民族团结的实现,不仅仅要依靠政治上的民族识别、民族干部培养、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这些上层建筑的事情,更重要的环节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这是由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的。现行宪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条款,而且这些内容不限于直接包含民族团结语词的条款。
文章发布:2025-04-05 03:30:52
本文链接: http://hugd4.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f0jmm/997.html
评论列表
由此可见,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概念的首创时间在1884年,由布赖斯以讲座的形式提出,后来收入他在1901年出版的《历史与法学研究》一书。
索嘎